学院新闻

我院召开 2026 版环境设计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题研讨会

作者:王宏林   编辑:周玲  审核:杨剑君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次数:


为积极响应学校关于202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统一要求,主动应对AI技术带来的深刻行业变革,近日,我院环境设计系于M401教研室顺利召开“2026版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环境设计系主任王宏林主持,专业首席张胜全记录研讨,系部全体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

与会教师立足2022版培养方案的实施经验,结合暑期深入行业企业开展的AI技术应用现状调研、毕业生能力反馈追踪,以及当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现实痛点,围绕“数智时代如何平衡前沿软件应用与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如何动态适配行业变革”“智能创新与传统文化融合”等核心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热烈讨论,并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

课程整合与优化:夯实基础,提升效能

针对基础理论课程,建议对《设计学概论》与《中外设计史》进行整合优化,考虑保留一门核心课程,以精简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在专业基础课层面,计划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与《CAD设计》合并,将《设计色彩》与《手绘表现技法》融合,并将原有的《三大构成》整合为一门综合性更强的《设计基础》课程,强化基础能力的交叉与贯通。

技术前沿追踪:更新工具,拥抱智能

在数字化表现技能培养方面,会议建议将传统的3DSMAX等三维设计软件教学,更新为更能适应当前AI辅助设计、元宇宙空间构建等前沿领域需求的新型三维场景设计软件与技术,确保学生掌握行业领先的工具与方法。

专业方向拓展:聚焦数字,服务社会

为回应社会新发展需求,专业课设置将积极拓增新领域,如《虚拟空间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城市更新设计》、《智慧文旅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等。同时,力求在所有专业课程名称与内涵中强化“数字化设计”的鲜明特征,凸显AI技术赋能下的专业转型。

体系化构建:强化衔接,注重成效

会议强调课程体系必须形成有机整体,加强课程间的逻辑关联与支撑。坚决避免“跟风设课”导致课程孤立、缺乏基础支撑的现象,例如《非遗空间设计》、《乡土文化更新》等课程需前置必要的理论基础课。针对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综合环节,需优化其与前期课程的衔接,增加相应的写作与方法论铺垫。实践教学环节将进行系统性强化,增加“设计见习”、“专岗实习”、“自主实习”等多样化、分阶段的专业实习课程。

实践教学强化:前置铺垫,过程夯实

针对实践类课程,会议特别指出需加强前期基础支撑。例如,《省外写生》课程前必须设置相应的基础训练课程,确保学生具备基本写生能力,提升实践质量。《市场调研》课程应严格规范调研内容与方案设计,避免流于形式。专业实习需建立贯穿大二至大四的递进式实习实训体系,确保学生积累扎实的实践经验,为第八学期的校外综合实习与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专业壁垒打破:交叉融合,拓宽路径

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建议打破传统的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方向之间的壁垒,促进两个方向课程的交叉融合与互选。此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技能范畴,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未来就业选择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与竞争力。

本次会议不仅梳理了当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明确了在未来数智时代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路径与核心举措,为后续前往兄弟院校调研交流、进一步完善2026版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环境设计系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前沿技术应用能力、广阔行业视野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