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管理

美术与设计学院非法校园贷宣教材料

作者:   编辑: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5日  点击次数:


2015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校园贷诈骗的打击治理力度,但有些诈骗分子仍然在顶风作案。打开网络浏览器输入“学生贷款”进行搜索,“额度20万,一分钟申请”“快速申请,30分钟放款”等广告语和链接入口依然充斥网络。

“校园贷”不是提款机。花钱一时爽,花过费思量。驴打滚、利滚利,欠债跟头上顶着山似的,还有心学习?借贷方还一天逼得比一天紧,又是威胁短信广发父母亲朋,又是骚扰电话不断堵宿舍,那日子还能过吗?关键是办这种贷款的人,视法律如儿戏,发放贷款时又骗又哄,甚至要求以裸照作抵押;等催还款时也不择手段,强迫、殴打,甚至更不堪的方法都有,一旦掉进这个火坑,对个人对家庭,都是极大的伤害。

非法 “校园贷”,助的不是学,助的是奢!它鼓励大学生做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背课本哪里用得着LV包?上自习何必非骑高档单车?它助长的是不受控制的欲望和虚荣攀比,把同学们的价值观都扭曲了。

关于非法校园贷的5大危害:

1、低利息高费用

目前网贷平台多数产品的年化借款利率在15%以上,所谓的“低利息”并不可信。0.99%月利率是营销把戏,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上当受骗”。而且一旦逾期,那可就要任网贷平台宰割了。

2、越便捷,越变“劫”

有的贷款很便捷,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有的同学碍于人情关系等原因,用自己的身份证件替别人办理贷款。这种行为风险很高,因为一旦对方无力还款,剩余的债务就由“被”办理人独自承担。更有甚者,贷款公司帮学生成功贷款后,冒用该学生的身份继续贷款。

3、担保零要求催款全方位

在有些案例中,一旦学生贷款还不上,一些网贷平台并不会通过正当途径追款,而是采用给父母、亲友、老师群发短信或电话骚扰、在校园里贴大字报,甚至安排人员上门堵截等威胁恐吓的手段向学生催款逼债。

4、易滋生逃课、赌博等恶习

高校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若学生具有攀比心理,且平时就有恶习,那么父母提供的费用肯定不足以满足其需求。因此,这部分学生可能会转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并引发网络赌博、酗酒等不良恶习,严重的可能因无法还款而逃课、辍学。

5、诱发其他犯罪

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诈骗学生的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

如何区分以非法校园贷为幌子的诈骗?以下为非法校园贷诈骗案件特点,希望同学们明辨是非,切勿上当受骗。

1、犯罪对象专门针对高校学生。由于高校学生涉世未深、防范意识薄弱、鉴别力不够、自制力不强等原因,从而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2、编造身份博取信任。不法分子在实施“校园贷”诈骗违法活动时,主要以“师兄师姐”或者“校友”的身份,通过网络与受害人套近乎,在获得受害人的信任后,便以可以帮助其找工作或者无息贷款为由,骗取受害人的身份证等证件,利用其身份信息在网络信贷平台上进行贷款,待贷款成功后便“人间蒸发”。

3、高额回报诱惑下套。不法分子先是在网络上向受害人吹嘘自己经济实力如何雄厚、人脉关系如何好,可以帮受害人找工作或者是利用其身份信息贷款后进行投资,受害人可以分到一定比例的红利等理由,以此诱惑受害人上当受骗。

同时我们提倡不赞成同学们为了提前消费或者创业去贷款。这种贷款会给自己增加压力,大学生消费应量入而出、量力而行。

下面揭开“不良校园贷”的真面目,给同学们介绍7类常见典型案例:

一、“不良贷”

主要指那些采取虚假宣传、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不合规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或给学生带来恶意贷款的平台。

典型案例:2016年11月,福建漳州大二学生因参与不良校园网贷欠下百万债务跑路。

案例分析:不良校园贷往往存在费率不明、贷款门槛低、审核不严、不文明的催收手段、风险难控、易将风险转嫁给家庭、校园代理人无资质等风险问题,应加以识别。

安全提示:

要坚决抵制使用“不良校园贷”,不轻易使用校园贷,对于一些临时性资金需求应向家人进行求助。

二、 “高利贷”

根据最高法院规定,借贷双方约定年利率未超过24%,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利率在24%-36%系灰色地带。若借贷双方约定利率超过36%,则定为高利贷,不予支持。

典型案例:2017年3月,福建某大学生通过校园贷小广告借款800元,不料在利滚利的情况下背负的债务近20万元!

案例分析:以月息“0.99%”为噱头的校园贷分期易造成“低息”假象,加上平台服务费,成为超过年利率24%的超高利息!若缴纳滞纳金,超过36%变为非法高利贷。

安全提示:

了解高利贷的评判标准,注意详细了解利率、还款期限、逾期后果等信息,全面评估并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坚决抵制高息贷或高利贷平台,误入陷阱时要及时报警。

三、“多头贷”

主要指因从多个校园贷平台进行贷款,形成一种“以贷还债”式的多头贷。

典型案例:2016年3月,河南某大学生在诺诺镑客、名校贷等10多个校园金融平台贷款近60万元后因过度借贷导致跳楼身亡。

案例分析:“多头贷”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校园贷平台是否正规,更在于从多个校园贷平台进行贷款将直接导致的还款压力问题。

安全提示:

要高度警惕因“多头贷”极易产生的巨额还款压力问题,同学们一定要树立量入为出、合理消费意识,抵制非法校园贷。

四、“传销贷”

主要指不法分子借助校园贷款平台招募大学生作为校园代理并要求发展学生下线进行逐级敛财。

典型案例:2017年2月,吉林破获涉150余大学生传销式敛财类校园贷诈骗案,主人公小郑以兼职代理身份发展下线并进行逐级提成。

案例分析:判断传销的三个标准:是否需要上交会费;是否让发展下线;是否进行逐级提成。案例中涉案学生既是受害者又是作案人,多数学生是在并不知情和利益驱使下被不法分子利用。

安全提示:

了解传销诈骗的三个判断标准,也要对各类以“校园贷款”名义进行的有关兼职代理保持警惕,谨防落入传销组织。

五、“刷单贷”

主要指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理,以贷款购物刷单获取佣金名义进行的新型诈骗。

典型案例:2016年上半年,南京陈同学受诱惑驱使从事“刷单”购买手机,不料在成功分期购买手机后,实际使用方拒不分期付款并消失。

案例分析:帮“刷单”买手机返佣金,手机实际使用方拒不分期付款,此种诈骗与以往刷单兼职诈骗如出一辙。

安全提示:

要高度警惕典型“贷款购物”刷单兼职骗局,求职时一定要选择正规、信誉高的单位,谨防“好心人”主动介绍工作行为。

六、“裸条贷”

主要指不法债主通过要挟借贷者以裸照或不雅视频作为贷款抵押证据的行为。

典型案例:2017年4月11日,福建厦门大二学生因卷入“裸条”校园贷,不堪还债压力和催债骚扰,选择烧炭自杀。

案例分析:“裸条贷”往往给借贷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致使借贷人不堪其扰而采取极端做法。

安全提示:

一旦陷入裸条陷阱,要主动报告自己的借贷信息,并及时报告班主任及年级辅导员。

七、“培训贷”

打着金融创新旗号的“培训贷”实为“校园贷”的新变种,专门坑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典型案例:2017年4月,广州某教育机构通过 “培训课程费”为由诱骗大学生参加“即分期”贷款,致使270名学生惨遭诓骗。

案例分析:此类校园贷诈骗实为诈骗分子通过虚假宣传方式诱骗学生参加贷款缴费。

安全提示:

要树立正确消费观和金钱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于涉及校园贷款的项目时三思,并及时向学院或家人进行求助。

八、回租贷

为逃避制度监管,部分网络借贷平台“换穿马甲”,将“现金贷”业务变身为“回租贷”。

主要运作模式:用户(学生)将手机“卖”给平台,但手机所有权和使用权实际未发生转移;平台“评估”手机价款,此期间平台要求学生填写身份证信息、银行卡信息、紧急联系人等借贷数据;平台放款,学生实际获得相应借款中会扣除一部分所谓的“服务费”或“评估费”;手机“回租”,因实际未转让手机所有权,平台以手机“回租”方式,与学生约定租用期限(即借款期限)和到期回购价格(即还款金额)。在此期间平台要求学生提供手机账户信息,以便于远程掌握手机储存信息。平台通过类似此种模式变相向大学生发放高利息“现金贷”,最终可能会使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

案例分析:此类校园贷名为租赁,实为借贷,并将对象瞄准在校大学生,严重威胁到学生权益。

安全提示:

不贪图小利,不要盲目轻信,切勿将自身手机及个人信息泄露给网络借贷平台,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在认清“不良校园贷”的真面目后如何防范?同学们还是应该做到“三不要”:不要沾惹“不良校园贷”;不要“非理性”消费;不要“采取极端解决办法”。

对于非法校园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出多次预警,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理性消费,知法用法:要多了解熟悉金融知识,理性分析贷款实际利率标准,不要心存侥幸、盲目信任,在金融服务消费等活动中要认真阅读相关合同条款,不要贪图“小便宜”,提高自己对不良“校园贷”业务及其变种形式的甄别和抵制能力;要养成自强自立、艰苦朴素、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时刻绷紧自我保护这根弦,保护好个人信息和隐私,注意留存相关凭据。当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第一时间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商量,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下面给同学们介绍一则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非法校园贷案件:

大学生好心帮忙掉入校园贷诈骗陷阱

2017年06月22日07:32    来源:法制日报

近日,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大学校园贷款诈骗案件。这是山东省人民检察院4月1日下发《关于依法严厉打击“校园贷”违法犯罪活动的通知》后,全省检察机关办理的首例“校园贷”审查逮捕案件。

好心帮忙却陷骗局

郭小青是山东某高校大一的学生,除了完成学业外,她还参加了一些校内社团。2016年10月,郭小青认识了学生会网络部的师哥闫方,两人互相加了QQ好友。2016年11月中旬,闫方忽然在QQ上联系郭小青,并请她帮忙:“最近我代理了一个App,但是没有人帮忙做业务,能否帮我刷单?”虽平时接触不多,但碍于情面,郭小青没有多问,答应了闫方。

第二天下午,郭小青在约定的地点找到了闫方,与闫方同时出现的,还有大三师哥李恒川,以及两名校外男子初伟杰和孙韶庆。寒暄之后,初伟杰和孙韶庆向郭小青要了身份证、银行卡、学信网信息等个人资料,两人“分工负责”,一人负责登记造册,一人负责将信息录入贷款平台。其间,初伟杰让郭小青录制一段视频,大意是“根据条款,本人自愿贷款1.5万元,如果还款日还不上……”

这时,郭小青才明白过来,闫方代理的是一个贷款App。但关于贷款性质、贷款数额、偿还程序等,闫方却解释得模棱两可。郭小青怕出问题,但闫方和李恒川一直在旁保证,“这个没有关系,就是走个程序”“我只是做一个App刷单的业务,完事后,就在后台将你的数据删掉,不会留下任何记录”“都是关系不错的同学,不愿帮个忙吗?”碍于同学情面,郭小青还是完成了贷款流程。

第二天一早,郭小青的银行卡里就收到了一笔1.2万元的贷款。没多久,闫方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让她把这笔钱转给他。钱转给闫方后,郭小青认为,等闫方还了贷款删了数据,这事就结束了。

可是,事情并没有像郭小青预料的那样简单。2017年3月,父母收到贷款公司的催款电话,连忙联系郭小青询问情况,郭小青这才慌了神,给闫方好心帮忙,却把自己陷于了“欠债不还”的境地。郭小青急忙联系闫方,在电话里,闫方把责任推给了李恒川。

郭小青一再坚持见面协调,等见到面,发现找两人讨说法的,不止自己一人。商量无果后,郭小青和另外19名受骗同学决定一起报警。

痴迷摄影走上邪路

2017年3月15日,烟台市公安局莱山分局接到报案后,先后将李恒川、闫方、初伟杰和孙韶庆传唤或抓捕到案。经依法审讯,4人对不法事实供认不讳,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开始一一呈现出来。

原来,作为一名大三学生,李恒川有一项烧钱的爱好——摄影。家里每月给的1500元生活费根本无法满足李恒川,但又不好意思老向家里要钱。2015年12月,经同学介绍,李恒川认识了从事网络贷款业务的校外男子初伟杰和孙韶庆,于是向两人申请了“名校贷”“花儿朵朵”等多个网络贷款,拿到了5万元贷款,暂时解决了“个人财政赤字”。

但之后,李恒川便一发不可收拾。没有经济来源,每月要还贷款,又控制不住购买摄影器材的欲望,于是,他四处以打欠条借钱的方式,找同学帮忙通过初伟杰和孙韶庆办理网络贷款,用后边贷款的钱还前边贷款的钱。

2016年9月,李恒川共欠同学借款40余万元,他反复琢磨如何利用贷款赚点钱。在与初伟杰和孙韶庆的多次交流过程中,他们想到了一个“生财之道”——以请求同学帮忙“冲业务量、刷单”为理由,自己负责找学生、“拉人头”,初伟杰和孙韶庆负责具体操作申请贷款,让同学申请贷款,贷下来的钱由三人瓜分。

于是,李恒川找到了同样爱好摄影的同学闫方,称:“我、初伟杰、孙韶庆一起在做名校贷业务,你给我找客户,一个给你提成1500元。钱回头我给他们还上,保证不出现问题”。

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爱好,又是相识的同学,平日里闫方与李恒川交流摄影心得,看到李恒川频繁地更换升级摄影器材,就很是羡慕。这时听李恒川这么一说,原来是他“生财有道”。闫方没有多想,便满口答应下来。

每人被贷款1.5万元

于是,从2016年9月底至2016年12月期间,闫方以“帮忙完成刷单任务、年底走流程冲业务量”的名义,陆陆续续找到28名同学“帮忙”办理“名校贷”业务。李恒川、闫方、初伟杰、孙韶庆共同为每名学生申请贷款1.5万元,并故伎重施,在暗地里为这些贷款办理了分期还款,用后面的贷款还前面的分期还款,让钱“循环”起来。

按照规定,每名学生的1.5万元贷款,“名校贷”平台需扣除3000元保证金,这样每名学生到手的贷款为1.2万元。贷款发给学生后,学生们会把钱全部转给闫方,闫方再全部转给李恒川。李恒川负责“分配”这笔钱,他按照自己留下6750元、分给初伟杰和孙韶庆3750元、分给闫方1500元的方案,将30余万元全部“分配”到4人手里。

截至案发,28名同学的贷款均已逾期,部分受害学生不得已自己垫资还款。而这30余万元均已被4人挥霍。

“当时根本没有想过资金链断裂怎么处理。我知道用后面学生贷款的钱补充前面学生的钱,后面学生的钱最后肯定无法偿还,资金链早晚会出问题,不过我没有管。”面对办案检察官的提审,满脸悔恨的李恒川说道。

“帮你忙的这些同学,没人感觉到异常吗?”烟台市莱山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在提审时提出疑惑。

“也有,不过很少,可能大家都信任我和闫方。如果有的话,我们就用Photoshop软件制作一张假的一次性还款证明截图给同学看。这样,同学就不会再找了。”李恒川说道。

由于受害人涉及到两所高校的28名学生,办案检察官多次找到受害学生及学校老师走访了解情况。在问及为何如此心甘情愿帮忙贷款时,受害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我们家里给生活费,学校还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自己压根儿也没想贷款。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同学找到我帮忙,虽然不太熟,但毕竟是同学,不好意思拒绝,纯粹是同学之间的帮忙。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个样子。”